第4章



                                    

            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道德品行如何,与其父母的榜样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人说,在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爱学习,孩子就爱学习;父母爱劳动,孩子就爱劳动;父母乐于助人,孩子就乐于助人;父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孩子就能干出一番事业。这样的看法虽然有点太绝对化了,但却一定程度上证明: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克莱尔曾说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的第一要义在于成为孩子接受的、爱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业和生活其他方面的成就。

            要知道,善良可以造就善良,光明可以造就光明,友爱可以造就友爱,和平可以造就和平,同样,仇恨可以造就仇恨,消极可以造就消极,冷漠可以造就冷漠,自私可以造就自私。为了孩子们一生的幸福,让我们每个父母都来给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样,让孩子来学习吧。

            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因此孩子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触的主要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终身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

            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4020.cn  }

            父母要说话算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失信次数而递减。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第2招  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2)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明智的父母都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样。

        第3招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陈月的女儿16个月了,她长着一张圆圆的小脸蛋,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特别的圆,忽闪忽闪似乎会说话。和所有的母亲一样,自女儿呱呱落地以来,陈月在她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女儿一天天长大,她会笑了、会看了、会坐了、会翻了、会爬了、会走了……女儿的每一点每一滴进步都让陈月欣喜万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陈月深知“娇纵”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她爸爸总说孩子还小,什么事都由她。没办法,在家庭中陈月只有充当“黑脸”,平时对女儿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有一件事却让陈月改变了严格教育的态度。

            那天晚上十一点多了,劳累了一天的陈月真想酣然入睡,可女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陈月哄着她:“乖,咱们睡觉了。”孩子摇摇头,示意要玩玩具。陈月不由分说将她的衣裤脱掉,塞进被窝,孩子却哭闹着钻出了被窝。

            陈月心软了:还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于是过了半个小时,陈月再次让女儿睡觉,但这次女儿似乎动了真格,哭闹着示意陈月把裤子穿好。在陈月的责骂声中孩子哭声越来越响,陈月恼火了,在她的小屁股上“啪、啪”拍了两下。

            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指着门外,示意要去外婆那里。陈月把她按倒在床上,心里犯嘀咕:好大的脾气呀!孩子这时咕噜爬起来,一只小手敲打着陈月的身体,一边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陈月深有所思:虽然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个体。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所愿压迫她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我们应学会平等的对待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孩子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应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父母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园。一言一行应作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做孩子的人生良师

            父母还应该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求父母像老师一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仔细分析孩子在想什么?和应该如何帮助他?并耐心地指导督促孩子。

            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4招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1)

            有人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贵在信任。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他人的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和子女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