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做昏君 > 第三十七章 考成法

第三十七章 考成法


        看着邹元标,朱由校无奈了。眼前这位就是一个理学先生。
        朱由校不知道邹元标是故意的,还是他真就是这么想的,不过朱由校觉得后一种可能性还真的挺大的。
        以自己的脑回路去理解邹元标,或者理解这些人的脑回路,怕是不可能。
        等到邹元标嘴都说干了,朱由校对着陈洪招了招手说道:“去,给邹爱卿端一杯茶来。”
        邹元标连忙站起身子道:“谢陛下。”
        看着邹元标喝水,朱由校这才开口说道:“爱卿,既然爱卿赞成新政,朕也有一些想法。”
        邹元标一愣,不过这个时候他总不能说“我不听我不听”。陛下都听你说了这么半天了,你不听陛下说?还想不想混了?
        看着邹元标,朱由校直接开口说道:“邹爱卿,今日构陷熊廷弼的事情让朕寝食难安,这可是都察院的御使,是科道言官,为帝王耳目风宪,他们居然收受贿赂构陷大臣,都察院尚且如此,那其他的衙门呢?各地的地方官呢?”
        朱由校说道这里叹了一口气,随后又剧烈的咳嗽了起来,等到陈洪递过绢帕擦了擦嘴,他这才好一些。
        “邹爱卿,既然你想要给张居正平反,还推崇张居正的新法,朕觉得是不是可以先从张居正的新法之中拿出一些来实行?比如考成法?”
        所谓考成法,其实就是给官员的头上套上了一个紧箍咒,是张居正改革中建立的一种官员考核制度,目的是注重考核工作实效提高效率。
        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
        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执行“考成法”重要特点即所谓“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后世的官员考核和人事考核就有考成法的影子。一句话,责任到人,限时完成,完不成的,一律处置,该处分处分,该开除开除,朝廷不要庸官和懒政的官员,凡是冗官和不作为的,全都罢黜,一律永不叙用。
        在张居正秉政的几年里面,被考成法罢黜的官员达到了三成之多。这些被罢黜的官员结成了一个反对张居正的团体,其中就有大量的人混迹在东林党里面。
        朱由校这个话就是一个陷阱。
        邹元标说了新政,说了一大堆,朱由校却提出来的是东林党不想要的考成法。
        后世有很多人说东林党给张居正平反,其实也就是给了一个名,既然推崇张居正,为什么不重新推行他的改革?
        比如考成法,比如张居正的税务制度?
        显然这些都是东林党不愿意要的。
        现在朱由校不管东林党要不要,这是自己要的。
        一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在朱由校看来,张居正改革的最精华就是考成法。一旦完成了考成法,那么吏治必然大有起色。
        至于张居正最得意的一条鞭法,朱由校根本就不看好。
        一条鞭法绕过了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官绅一体纳粮,查清了天下的土地又怎么样?过几年还不是一样?
        而且一条鞭法加重了自耕农的负担,因为税收是收银子,粮食总不能自己变成钱。士绅和地方官府勾结,在纳税的时节打压粮价,让粮食变得不值钱,百姓要想用银子交税,那就只能低价卖粮。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士绅和官员就抬高粮价,让百姓买不起粮食,只能卖地,卖身。
        可以说一条鞭法是一条妥协的法律。正是因为它的妥协,使得大明的百姓负担加重了不少,使它从一条为民之法变成了害民之法。
        如果大明的新政不被废除,万历时期就遍地烽火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就直接起义造反了,一条鞭法只是饮鸩止渴。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后世的清代雍正皇帝已经给出来了。
        清代承袭明的制度,康熙末年,基本上又重现了明代的旧观。税收不上来,各地土地兼并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皇帝直接一步到位,摊丁入亩。
        没有免税,你当地主没关系,你家有几万亩地也没关系,你有多少地,你交多少税;没地的,不用交税。
        当然了,这也有弊端,因为地主会长租子,压力在佃户的身上,他们过得更加苦不堪言。
        解决的办法也有,发展工商业,让百姓从土地上解绑。
        去务工,去经商,去当兵,去殖民,反正就是不当佃户,百姓有了其他的活路,自然就不当佃户了。
        朱由校就想要这么干,不过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吏治。可就现在这个吏治,什么政策都没用。
        所以朱由校直接就上了考成法,正好邹元标撞上来了,那就他吧!
        邹元标听了朱由校的话就是一愣,考成法?
        一瞬间邹元标就在心里面否认这个想法。
        怎么能用考成法呢?
        “陛下,考成法过于严格,将所有的事情都做规定,这是对臣子的不信任啊!”邹元标直接就反驳道:“陛下的臣子都是读圣贤书之人,君子之行,在于正己,为君之道,在于仁恕。对臣子要信任,切不可如考成法一般,那样会使得臣子与君王离心离德啊!”
        朱由校看着邹元标,心里面有数了。
        这就是一个理学的卫道士,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律法,而是君子之道,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
        虽然不知道邹元标是故意这么说的,还是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不过这都不重要的了,这就是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明白,这个人没法用。
        即便他有气节,有骨气,甚至面对鞑子敢于自杀以全臣节,但是依旧没办法用。若真的听了邹元标的,估计大明灭亡的更快。
        听着邹元标在那里说帝王垂范,朱由校摇了摇头。
        居然相信只要君王带头做了,下面就会上行下效。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自己把皇庄纳税,这些人也会跟着?
        根本就不可能,什么帝王垂范,那就是你们弄出来让皇帝听话的。

第三十八  道不同
        孟子公孙丑上有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从古至今,无数人对以身殉道都非常的推崇,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从来都不少。
        在普世价值观里面,大家对这样的人都非常的尊重且敬佩。
        邹元标就是这样的人,他捍卫着自己的道,甚至愿意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与邹元标一样的还有高攀龙。
        天启六年二月,崔呈秀不甘心高攀龙仅被罢官,必欲除之。
        于是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的奏本,诬告高攀龙、周起元等七人贪污。朝廷派遣缇骑前来抓捕。
        三月,高攀龙整冠束带前去拜谒先贤杨时的祠堂。回家后与弟弟高士鹤及门生赏花于后花园池畔,谈笑自如。
        此时有人前来禀告周顺昌已被逮捕,高攀龙闻言神情泰然,笑说:“我本视死如归”。        他归家后与夫人谈笑如常,没有异样。老高将亲笔书信交给两个孙子,交代他们翌日递给校官,而后闭门遣散诸孙。
        不多时高攀龙的儿子们发觉异样前来探查,发觉高攀龙已自沉于池塘,时年六十四。
        子孙们打开高攀龙的信,其上乃是遗嘱,上面写着:“我虽被罢免官职,但过去曾是朝廷大臣。大臣不可以被侮辱,因为大臣被辱等同于国家受辱。我现在只有恭敬的面北叩首,以效仿屈原的遗愿。皇帝的恩泽未能报答,只愿来世再报。臣高攀龙绝笔。希望使者带去这封信向皇上复命。”
        道之所存,虽百死其尤为悔矣。
        这话说的就是高攀龙这样的人,他们一生都在坚持他们的道。
        的确让人感佩,的确让人感动,此时朱由校想到得却是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
        你在践行你的道,捍卫你的道,为此你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在践行我的道,捍卫我的道,为此我也不惜付出我的生命。
        朱由校忽然觉得古人的智慧很深沉,这也让他想起了后世的一些事情。
        武士道是不是道?那些日本fas.ces践行的是不是他们的道?
        为了他们的道,他们可以慨然赴死,可以切腹自尽,可是他们的道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抬起头看向邹元标,朱由校觉得自己找到了症结。
        东林党之中或许有忠正之士,或许他们不贪污,或许一心为国,可是他们道就是错的。按照他们的道治国,大明不会强盛,大明也不会中兴,只会急速地衰落!
        想明白这些,朱由校就笑了。
        杨涟等人带头攻击熊廷弼,认为熊廷弼虽然于国有功,但是于国也有过,这就是在捍卫道统。
        在道统面前,一切都是浮云。道统是第一位,什么都没有道统重要,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邹爱卿的话,朕会好好想一想的。”朱由校看着邹元标,笑着点了点头,随即一副严肃的模样。
        等到邹元标走了,朱由校转头看向了陈洪,伸手轻轻敲打着轮椅的扶手,悠悠地开口说道:“和上一次一样,就说邹元标请奏复考成法。”
        陈洪一愣,又放消息出去?这是不是太阴损了一些?
        可是陈洪又不敢谏言,只能连忙躬身去办了。
        朱由校也知道这事不能经常干,这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干了。
        当然了,这两次放风出去也是有目的的。
        高攀龙那里,朱由校是想看看谁会上题本弹劾高攀龙,谁会上题本请奏严惩李如祯。
        相比较起来,李如祯案就没那么重要。即便是三法司那边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己不同意,他们一样没办法,自己可以随时将案子再一次打回到东厂重审。
        这一次的消息就更简单了,朱由校需要找到支持自己政策的臣子。
        无论是他们是忠是奸,是东林党还是其他的党派,只要他们支持自己的政策,那么自己就用。
        朱由校看得很清楚,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浙楚党,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方从哲当内阁首辅的时候,朝廷有几个大问题。
        排在第一位的是地方饥荒。由于小冰河时期开始,地方多处灾荒。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大明又开始出现下层骚动。
        对于这件事情方从哲的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发内库帑银,也就是拿皇帝的私房钱拿出来赈灾;
        第二点则是开仓,急发通仓米数万石,以分赈邻近处所,但这一条往往因为地方官员的贪污而收效不佳;
        第三点则是免税停征,说白了就是免税;
        第四点补地方官吏。
        这些主张看着眼熟不眼熟?
        基本上和东林党一个套路,他们之所以争,不是路线之争,而是权势之争,是利益之争。
        谁在位,谁得利,谁在位子上,谁的人就多。不说其他的,谁在位,谁能贪污的银子都多。
        为什么总是在争夺辽东?因为辽东每年烧到大几百万两银子的军饷。
        辽东就是一个大油库,谁把手伸进去都能够攥一手油,怎么能不争?怎么能不抢?断人财路犹杀人父母,怎么能不拼命?
        至于主张和政策,东林党和齐浙楚党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利益和诉求也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限制皇权,我们说了算,限制税收,我们不交税,皇帝多发点内帑,让我们多贪污一点。
        除了谁在位好处归谁之外,毫无区别。
        朱由校这一次放出这个消息,为的就是搞臭邹元标,让他自绝于东林党。
        当然了,这基本上不可能,但是可以让他辞官,把位子让出来。
        在朱由校看来,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位子太重要了,自己需要都察院就需要在这个位子上安排上自己的人。
        另外就是自己需要知道有谁没有士人的底线,愿意跟着自己干,哪怕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那都没有关系。
        只要他愿意支持自己复考成法,自己就提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