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细节决定成败2 > 第22章

第22章



                                    

            用于上司对下属布置工作,多是高层对中层布置工作时使用。所谓承诺制就是下属向上司打工作领条。我们借100块钱会写个借条,领10本信纸要写个领条,但接领一项工作(有的工作很重要,事关成千上万元的成本,或关乎十万百万的利益)我们却不习惯打条。比如,总经理给部门经理布置工作,就要求下属写个条,写清楚何时、何地、接受了何任务、何时完成,如有必要还要写上完成后的验收标准和成本代价,最重要的是要签上姓名。中国人一向注重签名,签上名就意味着承诺、负责、说话算数。重要工作的布置,一定要落实到文字上,并且一定要签字。面对白纸黑字的承诺,事后的评价、追究、考核就有了依据,也极大地避免了交代工作时没说清楚、没听明白、互相赖账、无法追溯的可能。

            第二,进度表。

            多用于中层经理对下属布置工作时使用,尤其适用于对一项工作可拆分成若干子项目的情形。常见的格式如表31:表31工作进度表序号项目责任人完成时间验收要点备注  1  2  ……N责任人(签名):

            这样的表很简单,一件事分成了几个子项目需要分头完成,一张表分发下去,每个责任人都要签上名,每人存一份。这样,每个人的责任心都会有所加强,检查落实容易到位,工作考核也更方便。

            这样的进度表累积到年底,我们就会发现评优、奖惩就不为难了。当然,一些成熟的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了更好的方法,如项目管理软件、MindManger等,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先按这种方法操练起来,对员工素质的提升会很有帮助。

            第三,口头复述。

            工作中很多小事情上下沟通时没有必要写领条、列进度表,但应让接受指令者重复一遍,避免衔接的误差。比如让秘书去买一张机票,秘书听明白之后,必须再复述一遍:“买一张12月22日下午4点左右从北京到广州的机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机票日期不对、地点不对等错误。

            这样的做法挺机械的,似乎上司对下属不尊重。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理解。建议有想法的人去碰一碰计算机的Word文件操作系统,关闭文档时,看到界面上出现“是否保存?是(Y)、否(N)、取消”的提示框就明白了。微软这么设计,并非认为所有人都是糊涂虫,而是加一道确认,减少误操作,减少错误率。

            管理就是这样,把所有的琐琐碎碎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认真对待,并努力做透,才是正途。

            4换位习惯

            换位习惯,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换位思考习惯,就是站在工序和环节的下一位去思考问题,站在服务对象和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曾入住一家四星级酒店。早餐时一进餐厅就有服务员来收餐券,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收完餐券就没下文了,也没有给我领座。我找到一个座位坐定后,发现没有餐巾、刀叉、筷子等,去盛稀饭时发现盛稀饭和牛奶共用一个舀勺。用完餐需要餐巾纸,举目四望却不能对视上一个服务员,于是只有“哎、哎”地大声叫。  以上这些细节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在地摊上就更不当一回事,但在星级酒店就是服务的缺陷,或者是餐厅服务的事故(虽然是小事故)。应该让服务员到别的酒店去消费一两次,别人的优点就学,差的地方对照自己去改正。当自己作为顾客时发现的问题,记忆是深刻的,改起来也容易,比领导苦口婆心去教育快得多,彻底得多。

            有时候,我们很多事也努力做了,但就是不到位,多数是因为没有站在被服务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广州开车,我在一个路口处突然愣住了,不懂该怎么走,两块指示牌:一个“环市路”,一个“内环路”。我怎么也找不到哪条是环市路,哪条是内环路。如果立路标的人带上自己外地的亲戚开车跑一趟,我想就不会这样挂路牌了。

            在老家办出国考察的手续,反复几趟地跑,不是配套材料不齐,就是表格填写不对。我还是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读了17年的书还填不好一个表,没有读那么多书的人该如何呢?如果以己推人,这些干部一定会给出材料清单,做样表示范,指出哪些地方最容易错。这样,我们老百姓办事也就方便了。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服务不好,恐怕也不能说他们都是态度不好,公仆意识不够,而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换位思考的训练。

            在企业,换位思考的习惯可以训练出来。比如让员工到下一道工序工作一周、让销售经理去生产部当10天见习副经理、让财务人员到市场去收货款;再比如让生产部的干部协助采购部的人去买一两次比较紧俏的原材料(而且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时候)等。

            员工经过一定量的系统训练,习惯于列清单、习惯于定置、习惯于做接点和换位思考,天长日久,团队的成员工作起来,就一定能变得更细致、更认真、更到位,合作也就更流畅,效率也就更高。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1)

            问题1:我是一名中小企业的营销主管。我觉得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其执行力也非常差。作为主管应该怎样做好计划并实施以及如何检查工作?有哪些细节可以方便我们处理这个问题、这个环节?

            答: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大企业的吸引力,在社会公共关系和传播上也不具备优势,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但是中小企业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船小好掉头,人员思想较易统一等。

            中小企业执行力差,这个按道理是不应该的,应该说越小的企业执行力越好。因为它的管理层次比较单纯,贯彻起来环节少,传递时间就短,所以执行力应该更好。如果说你们的企业执行力差,就要对具体情况做分析,我不是很了解,所以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但有两个共性的问题,我觉得你可以参考:

            一是要建立例会制度。因为企业是个生命体,有自己的生命、内在的逻辑,所以每天、每一周可能都会有一些问题积聚下来。就像个人成长的过程,总有细菌和病毒的侵扰,所以人要定期体检。企业的内部的体检也应该定期进行,小的环节往往会潜藏着危机。企业的体检怎么做?用例会的形式来检查。

            二是大家每一次碰到一起,其中一个人或者高管应该成为这批人当中的核心。我们少去打点麻将,少去打什么拖拉机、斗地主。我们可以把这种小组的集合(哪怕是吃饭)迅速地变成一个学习的环境,讨论一个小问题。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就会使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执行能力肯定就强了。每次只要三个人以上的组合就可以讨论一个小专题。要去发挥小企业的优势,而不要盲目地模仿大企业,否则会适得其反。

            (根据湖北楚天电台《名家讲坛》演讲现场的问答整理)问题2:会前我们对《细节决定成败》有很多的了解,在实践中也有很大的收获。您说细节包含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比如说招聘过程是一个程序,接下去如何面试又是一个子程序。我的问题就是,这个细节制定完以后,接下去细节的细节呢,是不是无数次的分解下去,有没有一个度,这个度该怎么掌握?

            答: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到位。在我的另一本书上说过“人生最难掌握的规则是度”的话,关于细节的度,我表达为颗粒。

            细节到底细到什么程度?细是无尽的,我们现在的企业到底应该细化到什么程度,要立足于实际。我讲过“管理的岗位和流程的标准化”,发展过程为三个阶段:明确、准确、精确。最早我们对一杯可乐的要求是没有标准的,后来提出来喝凉的,就不能热,这个时候开始有标准;再往下什么叫凉的,后来提出的标准是4℃,这个口感最好。那么38℃是不是更好,以后有可能是,但是现在不必要那么细。

            企业细化到什么程度,我们去一个企业做调查研究,会提出一个度的标准。华为的任正非讲过一句话,企业管理有三个化:第一叫僵化,第二叫优化,第三叫固化。僵化就是当前我们的管理者有能力把管理规则细到现在这个程度,让所有的员工严格按照这个规则去做,僵化执行,死板的做,错了就是管理层的事;优化是经过两到三年的实践之后,总结出这里面确实存在某些方面的误差,或者某方面的不完善,这个时候开始进行微调;又过两到三年,规则制定成熟了,到位了,就作为一个长期的管理标准,固化下来。所有的不断细化的过程,一定要讲究规则为王,就是对规则的刚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所有的细化都是空的。

            (根据在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讲课的问答整理)

            问题3:许多企业也重视细节,但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员工也许会用各种方式取巧,企业高层也许会为忙着堵住“细节”窟窿而焦头烂额。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答:这个错误的出现不在于细节,而在于对管理的理解。因为管理靠的是规则,不是靠高层的现场智慧。目前中国企业建立规则的重点在两方面:一是岗位,二是流程。岗位是对人的工作内容及其标准的描述,流程是对事的步骤及其标准的描述,流程和岗位没有做透,人和事就是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