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洋葱阅读法 > 第16页

第16页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四派武功,只有你实践了,才能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整理有很多方法,如读书卡片(把很多文字浓缩到一张卡片上),在国外很早就开始流行,就是把从书本中提炼出的碎片化重点变成系统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得到”中经常会有每天的知识卡片内容,文字很少但可以讲清楚一些小概念。现在很多读者在做笔记的时候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式——把核心的观点用一张图呈现出来,帮助我们去理解和消化。

为什么要视觉化



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一般会使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化的方式能够同步处理不同的信息,当我们在看一张图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处理图上的所有内容,但如果是阅读一堆文字,就需要逐行逐字去理解,大脑处理图片和文字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所以用简报或者图片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里学习理解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推荐大家画思维导图的原因,越简洁清晰的图像,大脑处理起来就越快。

视觉卡片





除了文字版的卡片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做视觉卡片。例如上图,就是一位洋葱阅读的学生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对其中的某个章节、某个段落、某个概念进行总结后画出的图。

还有一种整理的方式是制作读书PPT。在微博上搜索话题“读书笔记PPT”,这是秋叶老师的团队负责的一个项目,他们做的工作就是把一本经典的书用PPT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本书有那么多文字,用PPT的方式进行呈现,显得简洁明快。这是因为PPT结合了视觉化的内容,同时又可以把文字融合进去,整个画面非常简洁,很容易看明白。





建立个人“图书馆”


把读书卡片、读书PPT收集到笔记类应用里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处理这些内容。想象一下图书馆的场景:管理员为了方便检索总是会按照书的类别进行整理,并且不同的书架摆放不同种类的图书。我们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也需要像图书馆管理员一样,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收集到的这些内容。

关于如何管理读书卡片,李敖先生的阅读方法值得借鉴。曾经有人问李敖:“你平时看那么多书都能记住,是怎么做到的?”他很得意地说:“因为我的方法‘心狠手辣’。”

什么是“心狠手辣”?他用剪刀、美工刀等工具把书进行“分解”,把需要的某一页、某一段内容切割下来。如果正反两面都有需要的内容,就提前影印一页,或者一开始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整理。这就是他的阅读方法。当然,我们不需要跟他一样,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全能扫描王这种工具,很轻松地记录和存储大段文字,之后通过图片的剪切,代替了“分解”图书的过程。

收集完读书卡片之后,李敖会按照当前的研究领域进行分类。例如,研究时间管理,就可以按时间管理分类:拖延症、早起、精力管理、仪式、习惯等,再进一步逐层分类下去。按这样的分类方法,当我们想找某些资料的时候,就能快速地进行检索。

图片来源:熊猫书院





在整理和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时,一定要问自己,当下关注了哪些领域?无论我们关注的是个人管理、写作、哲学、科学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云笔记中建立相应的目录。这就像我们给自己建立了一座新的图书馆,每个书架要放什么、贴什么分类的标签,根据这些标签,我们就可以知道一本书应该把它放在哪里。



这是我的印象笔记里的内容:左边是一级目录,有阅读能力、效率、PPT、时间管理、手绘、思维导图、文案和写作……这些内容是我当下在关注或者在做的一些事情;右边是个人IP,这些内容是我做个人品牌时所关注的事情。关注什么,就设立什么样的目录,然后再进行细化。如果做个人品牌就会关注营销、变现、直播、运营等内容,然后再进行细化、分类。印象笔记最多可以创建两级目录,可以细分很多正在收集的信息,基本上是够用的。

有人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拍到的一张图片既讲到了时间管理,又讲到了个人品牌和写作怎么办?第一种方法是复制一份放到另外一个目录下面;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是在云笔记中建立索引,也就是说你可以给一个资料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某张图片既属于知识管理,又属于时间管理,那就给它贴上这两个标签。你在任何时候想起这个事情,都能检索到这张图片。

建立个人图书馆的真正目的在于快速记录和检索,让我们之前收集的内容显得条理清晰。建立了体系化的目录结构之后,我们能很快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以洋葱阅读法举例,阅读方法分为大脑原理、快速阅读、碎片阅读、主题阅读、精读等,这些类别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目录。之后,就可以分门别类地将新收集的内容加入进去。如果没有体系化的目录,这些内容就会散落在各个地方——浏览器里、微信收藏里、手机相册里……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不再要求我们记忆太多东西,记忆和检索等线性的能力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完成,人类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理解,是学会把知识进行判断和融合。

有人问李敖,李敖也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不用记,我只要能找得到就行了。”只要在想要用的时候能用得上、在想用的时候找得到就行了。我家里有几百本书,建立这样一套系统之后,虽然有很多书我读过,但是对于其内容记忆模糊,在需要用到这些“模糊内容”的时候,打开个人图书馆很快就能找到这些信息。这就是读书笔记真正的威力。





输出


我们标记、收集、整理了一些信息,但是如果不输出,这些信息还只是存在硬盘里,或在书里而已。

输出有很多种方式:

输出自己的分享课





这一章讲的核心框架是标记——收集——整理——建立图书馆——输出——应用的过程。

输出读书笔记

最近刚刚看完《番茄工作法图解》,写一篇读书笔记来和大家分享,自己也正在慢慢尝试使用,大家也可以一起来。

番茄工作法概述



截图来源:http://shreec/cn/rest-detail_newsid_272.html





进行了这些思考、整理之后,在输出读书笔记时我们会发现不仅仅是在抄书上的内容,还会有自己的观点产出——结合知识晶体(来自图书、微信公众号、视频节目、韩剧桥段、剧照等)做内容的输出。输出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如分享、写文章、聚会时的讨论等,这些都是知识层面和认知不断升级的方式。

一旦你学会从书中整理素材制作读书卡片,就要坚持每天做读书卡片。读书卡片比文章更好写,写文章需要准备很多内容,而读书卡片的制作非常简单。不要小看读书卡片,如果每天能搞清楚一个概念,通过一年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关注的某个领域所有遇到的问题、不清楚的内容全部解释清楚,我们的专业度也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应用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制作读书笔记的真正目的是把书中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理解和应用。这里的主要内容是读书笔记的应用。我们提炼制作的读书笔记要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就要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曾经讲到,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某个知识,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创作和传播的情景,否则很难理解该内容。很多人看到一篇好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会顺手转发,之前我给过大家建议,在转发的时候要写一段评论,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一旦加入了我们自己的观点,这个转发的动作就成了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情景,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准备理解,或者已经理解了这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