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亲密关系 >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吸引力匹配现象表明,要想享有成功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追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实际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Shanteau  &  Nagy,  1979):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x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长相越好,人们对他  (她)  的期望值就越高。不过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伴侣综合的吸引力如何,取决于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我们判断伴侣喜欢我们可能性的乘积。算术谁都会做,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却十分丑陋,这样的人可能并不是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如果有人长相俊美异常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去,也很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之所以愿意接纳我们或许是因为他们也不太俊美)。

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适配价值  (mate  value)  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吸引力有关。高适配价值的人,有很多热烈的追求者,他们可以合理地期望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有兴趣  (Bredow  &  Huston,  2008)。因此,他们能够坚持自己对伴侣的高要求——他们的确能实现。例如,绝代佳人对男人有非常高的标准要求;她们不单想要一个能成为好父亲的友善绅士,也不只需要经济实力雄厚的性感猛男,她们希望伴侣拥有所有这些理想的条件  (Buss  &  Shackelford,  2008)。如果她们的适配价值足够高,或许真能吸引到这么完美的伴侣。但如果她们高估了自己的期望值、盲目自信,就会不断地被人拒绝。于是她们可能重新调整对适配价值的认识,并对他人接纳自己的可能性重新做出估计  (Penke  et  al.,  2008)。

的确,对方是否可能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人在择偶时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比如对威斯康辛大学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男生的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发现了一位漂亮的女生,在拿不准该女生的反应之前,很少有人  (只有3%)  会请她约会  (Muehlenharda  Miller,  1988)。在请美女约会之前,几乎所有的男生都表示,他们或者会再等等,看看彼此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如果没有自信的话,干脆什么都不做就放弃了。

显然,人们通常不愿意去冒被拒绝的风险。下面一项精巧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实验中大学男生必须选择观看电影的座位  (Bernstein  et  al.,  1983)。他们有两种选择:挤到临近美女的唯一座位上,或者独自一人坐到身边有很多空位的座位上。关键是有些男生认为两边屏幕放映的是同样的影片,而另一些男生则认为两边放映的是不同的影片。我们来看看小伙子们的抉择结果。推测起来,大多数男生都希望能结识美女。然而,如果两边屏幕放映的是同一部影片,挤到美女身边就会招致被拒绝的风险;他们泡妞的意图太过明显,美女可能会叫他们“退回去”。不过,如果两边放映的两部不同的影片,男生们这样做就比较安心。挤到美女身边唯一的座位就坐,可能表示自己只是想看这部不同的影片,而并非受到美女的诱惑,如果美女此时还严词拒绝就会显得粗鲁无礼。实际上,当两边播放的是同一部影片时,只有25%的男生敢坐在美女旁边,但当两边的影片不同时有75%的男生敢这样做,因为此时他们的意图比较模糊,美女不太可能拒绝。而且,我们可以确信这些男生利用了这种不确定的情境来接近美女,而不是真想看另一部不同的影片,因为研究者不断交换两个屏幕上的影片。不管美女那边的屏幕放映的是什么影片,都有四分之三的男生挤坐在美女身旁!

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注意到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的可能性,他们更可能与那些愿意接纳而不是拒绝他们的人接近。不过最好的接纳来自那些挑剔讲究的恋爱对象,他们并非来者不拒。比如在快速约会中,急于要与遇见到的每个人都约会的人较之那些更有分辨力、更挑剔的人,配对成功的次数也更少;对每个人都说“yes”的人,人们回馈的“yes”却没几个。而只对有选择的少数人表现出兴趣的人,他们则对这些挑出的对象充满吸引力  (Eastwick  et  al.,  2007)。顺便提一下,人们“故作清髙”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这方面最近的研究结果和传统研究相差很大。因为人们乐意被人喜欢,装作冷若冰霜却只对某个人略微有点兴趣,这是一种默默地吸引人的方法。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Walsteret  al.,  1973)。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

不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喜欢那些对我们露出欣赏之意的人也难  (Curtis  &  Miller,  1986)。设想你听到一位转校生的头一件事情就是他  (她)  已经注意到你并且真的喜欢你;作为回报,你不应该对他  (她)  产生好感吗?

显然,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一倾向是与吸引力的奖赏模型一致的。这一倾向还符合平衡理论  (balance  theory)  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  (Heider,  1958)。如果两个人彼此都喜欢对方,他们的感情契合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如果两个人都讨厌对方也是一种平衡状态,但如果某人喜欢一个人但得到的回报是厌恶时,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如果涉及三个人结果会怎样?在一项研究中,大学生被试会遇见一位实验者,要么友好地对待他们,要么粗暴地对待他们  (Aronson  &  Cope,  1968)。随后,实验者的导师会走进来,对实验者的态度也是要么友好要么粗暴!然后大学生被试有机会帮导师做些事情。他们会怎样反应?如果这位导师友好地对待让大学生愉快的实验者,或者粗鲁地对待让大学生不快的实验者,这两种情况下大学生们都对这位导师更有好感——也就是说,这两种人际交往取得了平衡。这项研究基本上支持了人们偏爱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的观点。正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获悉某人和我们一样厌恶其他人,我们就倾向于喜欢与我们态度一致的人  (Bosson  et  al.,  2006);我们还常常指望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我们还没见过他们。

专栏3.  3  怎样搭讪——最好的开场白

在商店购物时,你不时会碰到在校园见过的美女或帅哥,当你们目光相遇时,他  (她)  可能正在对你热情地微笑。你想与他  (她)  结识,该说些什么呢?你需要的不只是说一声“嗨”然后期待对方的反应吧?或许说一些睿智的俏皮话比较合适:“你爸爸是面包师吗?你的这些面包可真不错啊。”

人们普遍认为幽默的试探是不错的开场白。的确,很多书建议你引用这些有趣的只言片语来成功搭讪  (例如,Dweck  &  Ivey,  1998)。然而请小心这些建议,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项研究仔细地比较了3种不同类型的开场白的效果,故作幽默或轻浮的一句话可能是最糟糕的开场白。
我们先区分一下幽默的开场白、“无害的”中性开场白  (如“嗨”或“最近还好吧?”)  和忠实地表明兴趣的直接开场白  (如“嗨,我有点尴尬,但我真想认识你”)。当女性观看录像中的男人使用这些开场白时,她们最不喜欢的是幽默的开场白  (Kleinke  &  Dean,  1990)。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位男子在单身酒吧里使用中性或直接的开场白,有70%的次数得到女性的肯定回应,而幽默式的开场白成功率只有  24%  (Cunningham,  1989)。带有性挑逗意义的开场白  (比如“虽然我不是完美男人,但我敢打赌能让你在床上疯狂”)  则往往会带来更糟的后果  (Cooper  et  al.,  2007)。不用比较都知道:简单地问声好不会显得做作或鲁莽,是最聪明的搭讪方法。

那么,为什么很多关于开场白的书充斥着轻浮的语句?原因很简单,作者是男性。如果女人在单身酒吧里向男人说出一句幽默的开场白,90%  的次数会得到积极回应。实际上,女人说出的任何一种开场白对男人的效果都很好;有研究发现女人每次只说一声“嗨”就能搭仙成功  (Cunningham,  1989)。男人不会在乎女人使用什么样的开场白,这就使得他们反过来高估女人对幽默开场白的喜欢程度。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如果能遇上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也令人感到愉悦快乐。的确,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律:同性相吸  (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对是正确的  (Mcpherson  et  al.,  2001)。这类人际吸引的研究非常彻底、广泛,请看以下例子:



•在密歇根大学,男转校生如果参加一项与陌生人交朋友的研究,就能获得免费住宿  (Newcomb,  1961)。在学期结束时,男转校生们的密友都是和自己有很多共同点的室友。

•在普度大学,研究者刻意安排一些社会政治观点相似或不相似的男生和女生进行盲约  (Byrne  et  al.,  1970)。每对学生在学生会边喝饮料边聊天,相互了解。  45分钟的盲约之后发现,观点相似的学生比不相似的更加喜欢对方。

•在堪萨斯州立大学,13位男子挤在防空洞里并相处10天,期间不断地考评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变化  (Griffit  &  Veitch,  1974)。结果发现能融洽相处的人都是有许多共同点的人,如果有可能,他们恨不得把那些与自己格格不人的人扔出去。以上研究表明,相像是有吸引力的。